著名画家田江《宋人凿琴图》鉴赏

 

田江

 

【画家简历】——

田江,号梅妻鹤子。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签约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梅妻鹤子绘凿琴图】
文 /田江

    余素慕林逋“梅妻鹤子”之逸致,亦嗜琴之清越,尝观大师凿琴,后绘《凿琴图》以记,慰吾雅好。
   大师治琴全循古法,先择百年桐梓,辨阴阳、听声息,非良材不取;次以墨线勾伏羲、仲尼之式,毫厘不差。刨削时锛凿起落沉稳,木屑簌簌如落雪;掏膛际依古谱定深浅厚薄,务使声透韵长。上漆更以生漆调鹿角霜,层层涂刷,干透再细砂打磨,往复十余次,方得凝脂之润。
    余立旁屏息,默记每一步骤不敢疏失。归至书斋,铺纸研墨,先绘琴之全貌,弦路、徽位一一摹写;复绘凿琴之景,大师执凿之姿、木屑飞扬之态,皆细致勾勒。
   人问:“何需如此劳神?”余答:“非独好琴之形,更敬古法匠心。每一笔皆是与古人对话,与雅趣相融。”虽无梅鹤相伴,然观琴、绘凿,亦足慰吾心矣。


 
择材求美榦,纹理贵匀停。
若得樗材质,良工枉费形。
典籍摘引:《琴史·取材》载“桐木为琴,须择其向阳者,纹理直而无节,声乃清越。”


 削木遵古范,量材较寸星。
凸棱须尽去,凹隙必填平。
典籍摘引:《考工记·弓人》虽言制弓,然制琴同理,“审曲面势,以饬五材”,必循形制,毫厘不偏。
 


 锉锐成圆韵,磨棱出润容。
粗功先塑体,细作再抛光。
典籍摘引:《琴书大全》记“琴身既成,以锉去其锋,以砂磨其面,务使手感温润,如触玉璧。”


 掏腔藏雅韵,深浅合音程。
过浅声难永,过深调不宁。
典籍摘引:《太古遗音》云“琴腔深浅,关乎声之远近。深则声沉,浅则声浮,必中其度,方得中和之音。


龙龈承素弦,枕徽定浊清。
若差毫发许,弹处失真声。
典籍摘引:《新论·琴道》言“龙龈者,弦之依也;琴徽者,律之准也,二者差谬,则五音乱矣。”


 髹漆层层密,凝光渐渐生。
漏涂留暗疵,如面点瑕星。
典籍摘引:《洞天清录》载“琴漆用生漆合桐油,必涂五七遍,每遍必干,方得坚亮,若有漏隙,终为瑕疵。”


 缠丝萦凤项,疏密要相萦。
松则弦易滑,紧时恐断绷。
典籍摘引:《琴谱正传》记“琴颈缠丝,取蚕丝为之,疏密适中,紧则伤木,松则弦移,必求稳固。”


 蝇头绾弦尾,结固莫虚盈。
稍缓丝常逸,过紧线易崩。
典籍摘引:《琴苑要录》云“弦尾打结,状如蝇头,谓之蝇头结。结不牢则弦脱,结过紧则弦折。”


 按柱调新律,听音辨浊清。
走音当速正,得韵始堪听。
典籍摘引:《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制琴既成,必按柱调音,使浊清分明,方合人心之乐。
 

 抱琴寻旧契,弦动寄幽情。
若遇知音赏,欣然意自宁。
典籍摘引:《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古人制琴,非独为器,实乃寄情之具,待知音赏之。

上一篇:吴巍简帛书法赋 (陈 健)
下一篇:没有了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