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戏剧家协会:稀有剧种屡获大奖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以下简称“汕尾剧协”)的成绩单上,一串沉甸甸的数字引人瞩目:第十一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斩获金奖8个、银奖9个、铜奖11个;第十三届至十六届里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中摘得“金花”4朵、“银花”11朵;新编西秦戏现代剧《麒麟夺锦》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剧团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剧目……成绩背后,是汕尾戏剧人在戏剧人才培养、非遗保护传承、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不懈追求。

育新苗搭平台,人才梯队拔节生长

汕尾剧协深谙人才是艺术传承的根基。近年来,他们以赛促训,为戏剧演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为本土戏剧人才铺就成长之路,促进汕尾戏剧艺术整体水平提高。2024年承办的广东省第十一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成为汕尾青年演员技艺的“试金石”与“助推器”,创下“8金9银11铜”佳绩,赢得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的高度评价。

面向青少年,汕尾剧协推出由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吕维平及其弟子余泽锋精心辅导的15名选手,在2022至2025年间连续征战第十三届至十六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共获得“金花奖”4个、“银花奖”11个。其中刘俊豪主演的《刘锡训子》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推上全国少儿小梅花大赛,荣获全国“金花奖”并在江苏张家港参加颁奖典礼演出。

走出去请进来,稀有剧种声名远扬

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汕尾三大稀有剧种,在汕尾剧协的推动下,频频闪耀于全国乃至国际视野。2022年,剧协与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星海粤剧传承基地深度合作,开设《戏说海陆丰探秘红土地》公共选修课,邀请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的四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佩锦、钟静洁、黄壮营、吕维平等授课,让高校学子领略海陆丰稀有剧种的艺术风采和独特魅力。

2023至2024年,三大剧种“走出去”的步伐铿锵有力:广州“湾区有戏”戏曲新年盛会、河北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山东滨州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处处留下汕尾戏曲的华彩乐章。西秦戏《返西岐》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荣膺“朱槿花•优秀剧目奖”,主演吕维平、余泽锋获“朱槿花•优秀演员奖”;西秦戏《赵氏孤儿·挂画》在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中被评为“十佳传承剧目”。白字戏、正字戏亦通过主题讲座、现场展演,在深圳、广州、泉州等地讲述“海陆丰故事”。

深挖潜创精品,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守正创新,是激活稀有剧种生命力的关键。汕尾剧协及各会员单位深耕创作沃土,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接连涌现。陆丰皮影戏《海陆丰女子粉枪队》斩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新编西秦戏现代剧《麒麟夺锦》将国家级非遗西秦戏与麒麟舞巧妙融合,在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荣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二等奖”,主演陈嘉明摘得“十佳舞台新秀”桂冠,该剧更于2024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剧团获此殊荣的项目,被评为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题材选择上,汕尾剧协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一批新时代优秀戏剧作品。正字戏大型红色题材现代剧《黄厝寮》获首届汕尾市文艺奖(戏剧曲艺)“金奖”;正字戏大型乡村振兴题材现代剧《荷塘月色》首演即获好评。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继大型革命题材现代剧《彭湃之母》后,又推出大型古装戏《小民宋仕杰》,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皮影戏则聚焦红色记忆与乡村新貌,创作了红色题材剧目《兰湖赠毯》,乡村振兴题材剧目《美丽乡村》,以及小剧目《西游记:网络安全篇》《禁毒三字经》等作品。

传薪火惠民生,根植乡土服务振兴

传承保护,是汕尾剧协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剧协组织专家抢救整理剧本20余部,复排《白罗衣》《徐九经升官记》《贩马记》《青蛇传》等停演多年的经典剧目10多个。理论建设同步推进,白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吴佩锦主编出版发行《白字戏音乐研究》,填补了该剧种唱腔音乐研究的空白;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三大剧种经典选段KTV艺术专辑的摄制出版,则为大众亲近传统提供了新途径。

服务基层,始终是汕尾剧协的初心所系。近年来,剧协致力建立文艺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开展多形式的文艺志愿活动,组织“党在我心中”“文艺家到人民中去”“红色轻骑兵”等专场演出,送戏下基层等公益活动超100场。2022年新春,联合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开展10多场惠民演出并同步抖音直播。值得一提的是,剧协将艺术种子播撒进校园,组织稀有剧种进校园演出及讲座近30场,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传统魅力,培育地方戏剧未来观众。

文化赋能乡村,戏剧力量助推“百千万”

汕尾剧协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力量如何深度融入并有效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西秦戏创作的“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戏歌《鹭影禾香》”,在广东省第一届“村K”大赛中勇夺一等奖,用乡音唱响乡村振兴新篇。皮影戏创作的《美丽乡村》,正字戏的《荷塘月色》,无不聚焦乡村巨变,以戏剧艺术形式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与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汕尾剧协持续开展的“送戏下乡”超百场、“非遗进校园”近30场,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汕尾戏剧人深知,戏剧发展的沃土在民间,生命力在传承,未来在创新。从国际舞台的华彩亮相到田间地头的惠民演出,从濒危剧本的抢救性整理到乡村振兴题材的精品创作,汕尾市戏剧家协会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古老戏剧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成为赋能“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股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力量。

撰文:黄镜群

上一篇:姜典齐诗词 | 梦游南水(三沙赋)
下一篇:没有了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