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紫禁城 系列讲座之一 北京孩子眼中的故宫

故事、画面、人物,光线,稍纵即逝。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这座城,很多人却少有关于他的记忆。

紫禁城,让我们重新走进这做城,从不同的视角,去探寻在不同的人生下,它是什么样子。

7月15日,让我们跟随何宇鹏老师和方喆导演两位老师,在北京角楼图书馆一起聊聊北京孩子眼中的紫禁城。

嘉宾一:

何宇鹏先生为满族正黄旗人,1978年生于北京,因其父为故宫古建专家,在故宫从事古建修复工作长达三十五年之久,为故宫古建修复第一人,参与了故宫太和殿修复工作等等。

何宇鹏先生现为西藏自治区“玛尼石刻拓绘”非遗传承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局特邀考古学者,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防伪技术协会会长。何宇鹏先生的代表作,多彩拓绘金刚手菩萨得到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的高度认可,并在画作上题字予以作品高度艺术肯定。

何宇鹏先生作为关门弟子师从颐和园与故宫特聘专家王敏英学习中国传统宫廷书画装裱,囊匣制作,古籍善本修复等非遗技艺。何宇鹏还十分有幸曾跟随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已故研究员沈伟先生研习过治印技术。

嘉宾二: 方喆导演

鼓楼人艺创始人,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城区文旅局宣‘讲员,西城区体育局宣讲员,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追梦人物,CCTV《我奋斗 我幸福》讲述人物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京之轴》主人公。

主要荣誉:西城区优秀宣讲员,西城区最佳主持人 ,2018年感动西城人物 ,2019年提名北京榜样。主要作品:《旗人》、《胡同足球》、《北京方言》、《中轴线上的曲艺人》

主持人:姜玥

角楼图书馆运营负责人

讲座一开始,方喆导演回忆道:从小生活在北京内城,小时候上景山少年宫学手风琴的路上经常途经故宫紫禁城,从小对故宫就产生了巨大强烈的向往,但是和每个70、80后北京孩子一样,去过故宫的次数屈指可数,学手风琴吃的苦是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回忆的这些往事,方导突然想起来有何宇鹏老师讲过故宫里还有个自己的足球场!

何宇鹏老师接着话头娓娓道来,故宫是有一个内部足球场,曾经还做过邀请赛,那是80年代的记忆了! 小时候自己生活在故宫的幼儿园给童年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幼儿园老师经常在午饭之后,带着所有的小朋友们,手拉手,前往乾隆花园里的倦勤斋前面的空地上去拔草。那时候小朋友的个头,还没有草高,拔着拔着经常自个儿就摔一个大屁墩儿。另外,讲起自己家住在故宫外,俗称13排的故宫宿舍时,目前父亲经常从家里,打开窗户,一根鱼竿就伸出去了,从筒子河里,经常钓各种淡水鱼。那时候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吃鱼了。

姜玥好奇的问道:故宫天黑以后,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听说过故宫四点以后发生了灵异事件,是真是假?何宇鹏老师捋了一下头发,轻声慢语的说:其实宫墙的墙面使用的漆料是含有镁这类物质,所以天黑之后,出现一些反光,也是正常的,再赶上月黑风高的日子,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参加活动的观众们非常踊跃,因为难得近距离听到这么有趣的人物故事,有位带着孩子来的高个爸爸提问:听说故宫里面皇帝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太舒适?是真的吗? 何宇鹏老师笑了笑说:参与过故宫内部修缮的人都知道,皇帝对生活品质的讲究不是你我普通人所能想象的!举个例子,在乾隆皇帝休息的床榻外间,还有一个卧榻间,在那儿可以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向外看,夏天纳凉观雨,冬日暖炕赏雪!不无惬意!

说到这里角楼主理人姜玥忍不住翻出何宇鹏老师去年在故宫为古建部做文保修复的工作照片,可以看到何宇鹏老师几乎是跪在黑黝黝的殿里,仅靠师哥用手机打开的微弱光亮完成了对门圈纹饰的拓印留样! 何宇鹏老师不仅感慨,古建修复还有文物修复工作并不是像电视纪录片,宣传片里描述的那么风花雪月,这是一项枯燥,艰苦,严谨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一件事,这才是文保人每天的日常!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种下这颗种子,未来更多的参与到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来。本周《我眼中的紫禁城》讲座活动活动在参与者大小朋友和嘉宾老师们积极探索 ,互动充分的气氛中圆满划上逗号,下周将迎来何宇鹏老师的师父:王敏英老师和郑弘师公,给大家讲讲清式皇家内檐装裱和囊匣制作,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周日参与角楼图书馆抢票吧!

摄影:胡京煜

上一篇:平教唤醒世界 博爱温暖人间 ——《晏阳初》故事梗概
下一篇:共工日报社社长龚建光受聘为河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