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特约记者:蓝丹) 七月一日天,秋生履道里。农历的七月初一,是骆越重要的文化遗产七月祭的开祭纪念日。8月16日,来自古骆越水郁江流域70多家大王庙(龙母庙)的代表,聚集南宁永和大王庙,举行隆重的开祭民俗活动。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也应邀派出10多名民俗专家代表,现场观摩了自治区级文化遗产大王节民俗传承活动邕江水上人家传统的开祭祈福民俗表演。
据介绍,七月祭是岭南骆越故地最具特色、最有神秘色彩也最被学者们误会的民间祭祀活动,人们通常叫它“鬼节”,说是七月初一鬼门开,新鬼旧鬼全出来。有学者称之为“中元节”,说是宋朝时人们要过七月十五中元节,因为元兵攻打岭南,所以人们提前在七月十四过节,以防兵祸。
但是在骆越文化的核心区,不仅七月十四过节,而且从初一到二十一,几乎天天都在过节。实际上七月祭民俗是骆越后裔民族对骆越古国开国大典的深刻记忆,按照著名民族学家梁庭望的考证,七月祭是骆越古国建国的国殇纪念活动和女王登基纪念活动的重要文化遗存。
骆越重要文化遗产七月祭有它独特的仪轨:七月初一到初七叫头七,祭新鬼;七月初八到七月十四叫二七,祭祖宗鬼;七月十五到七月二十一叫三七,祭大王鬼。对于祭大王习俗岭南民间留下了千古传扬的谚语:“七月十七大王病重,七月十八大王逝世,七月十九做棺材,七月二十葬大王,七月二十一大王复活。”所以七月二十也叫做大王节。
民间传说大王原来是鸟王稻神婆,她七月二十去世后,麻雀把她的棺材抬到月亮上埋葬得了仙气,因此七月二十一她又复活,转世成了骆越开国女王祖母王,后来祖母王又转世变成了妈祖。
在当天上午的开祭仪式上,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致词时指出,骆越民族的祖先神从稻神婆转世成祖母王婆,又转世成为妈祖婆的“三婆”崇拜民俗,反映了古骆越人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明后,又开创了江河水事文明,再向海而兴开创了海洋文明的灿烂历史进程,它神秘的民俗活动形式,深藏着丰富而多采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三婆”崇拜为什么成为岭南骆越故地普遍的民间信仰,七月祭民俗为什么成为中华文化难解的千古之谜,至今许多专家学者对它的解释,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王转世记忆为我们解开骆越民族这一神秘的民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对此,谢寿球强调,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就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创新的历史,骆越后裔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七月祭文化遗产,就是对祖先不断创新发展历史的永恒纪念。
2016年11月,南宁大王庙的大王节民俗传承,入选广西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次七月祭开祭仪式中的水上人家庆祝开江开海祭祀活动,就是这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开发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助力当前的大西南出海新通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欣逢盛世正当时。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挖掘和解秘骆越故地特有的七月祭骆越文化遗产,成功地将其中的大王文化习俗、唱娅王民俗、骆垌舞艺术、天琴艺术成功地申报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七月祭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经济亮点,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西林县的支持下,倾尽全力将唱娅王民俗的研究成果创编成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剧《唱娅王》,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被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审定为自治区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